这里是xiao书书本人的博客~欢迎您的来访!希望你能关注我,喜欢我的作品~大家可以共同交流哦——邮箱:xiaoshushu535@163.com
再次感谢~

 

第一篇 轻松的毁灭工具:抱怨

  • 轻松的毁灭工具:抱怨

20200208

“好难啊。”面对学霸眼中不值一提的、对我而言却难以逾越的数学天堑,无力又充满苦涩的一句抱怨从口中冒出。接着,我可能会下巴抵在桌面上近观此题,或是转头对同桌面无表情地说:“这题好难。”再或者,仰天长叹:“数学怎么这么难!”然后满怀厌倦地低下头,犹豫着要不要翻一下答案。

最后还是偷偷翻了会儿答案,在“我肯定想不到”自我暗示中,我字字不漏地抄了一遍完整答案,下一题,然后……偶然第二次碰到这题——“啊啊啊!数学好难!”

……就这样,邻桌无一不有幸听闻我各种声调、情绪激昂的埋怨。

所以本篇旨在探讨“抱怨”这个使用起来极为轻松,而毁灭能力及其强大的语言工具,在我及我家里的作用和效果。

  • 原因探寻:我与抱怨

抱怨很大几率上感觉是我遗传到的天赋,谁知道控制“喜爱抱怨”的等位基因在哪条染色体上,从奶奶那辈精准地传递给我。抱怨给我一种感觉:“很爽。”抱怨完后,事情虽然显然没有解决,但我发现好像出现了承担责任的主体,貌似环境是不错的选择,对了,周围的人也不能放过!

于是——“都是你们的错!”(×)才不是,热爱学习、努力认真但我才不会这样说,要先从它(他、她)的具体表现入手,阐述其不佳表现和该担责任,再借用某例论证观点合理性,或是借古讽今,或是借景抒情,论从史出、辩证、批判、充满哲思、期待其改变地指出:“要是……就好了。”(过于夸张)

看起来很厉害但没有用。时光荏苒,我身边的人大多亲历过我的轮番抱怨,我也不时遭到反攻,且随着理性思考的渐渐萌芽,我也在不断抑制自己抱怨的频率。尽管在写理科题目时根本停不下来。

言归正传,我开始认识抱怨之无用,但抛之即可,为什么我要去细究呢?

二、狂轰滥炸:我回老家

临近春节,我们回老家过年。坐在自家车上,舒缓悠扬的音乐不停回旋,驶在新修宽敞

的大路上,我全然不料这一回,竟遭受抱怨的降维打击,无形促使我开始完善“抱怨理论”。以下将以老家作为样板,研究“抱怨”的实际作用方式及可怖效果。

  1. 在老家,只有老弟和我有话可聊,玩得最好。但在房间里,我们也许会和手机“相依为命”。到我须赶作业、看看书时,他就迫不得已要隐蔽行动,偷偷进行“以娱乐性为目的,通过人体最高级神经中枢调动感官和双手肌肉,触屏手机电容屏、接受手机发出的信息来控制虚拟人物射击并躲避伤害从而最后存活的”活动,简称“吃鸡”或玩“和平精英”。如果此时行动不小心暴露:

“你看看你哥,你整天就知道玩游戏,作业也不写,书也不看……”(以下省略800字)我只能尴尬地笑笑,想要集中注意在不像样的书桌上的书页间,应对此种尴尬的局面,同时看我弟不开心地回顶或默然而对,在抱怨主体走开后继续某活动。

这是我每次回老家必须经历的规律性“节目”。简直是演出,抱怨完后,房间重回“台下”场景,归于沉寂,两人继续各自繁忙。那些抱怨甚至警告无异于台词,仿佛说出即应该,说完即尽责,回身即退场,离开即落幕——实质作用微乎其微。

我也无尽后悔以前没带好老弟,但确实我以前从未如此深透地思考,仅自顾自地,晾着他在一旁挨骂。现在一切都晚了,他难以再接受建议,因为加速度已经很大了(详见《加速度》篇),或者说能力圈限制他接受更高维度的引领。一线希望,就在于他是否能摆脱抱怨这深渊的桎梏,在我的劝说下走向不同的选择,领略更多彩的世界。

本例总结:对孩子成绩不好的抱怨首先是对孩子人格和能力的否认和摧毁,加剧对方的叛逆,因为抱怨者一位地推卸责任到孩子上又不给予出路,不加以真实陪伴,孩子会日复一日囿于负面的评价和无能的自我认定中,在消沉中一步步闭环这个恶劣状况,最终造成死循环。第二,抱怨反衬出抱怨者的无能为力,这也反映了其信息的闭塞,这与客观条件、周围环境关系较大,并且孩子的不良表现会加重父母长辈的焦虑,造成对孩子精神乃至物理上的抛弃。

整体来看,这表现了整个家庭在思维结构上的失衡于不足。

详细解决方案需要我们共同思考和共同努力,从现在开始放弃抱怨,取而代之理解、温柔和陪伴,以更为有效的一小步,促成他人生改变的一大步。

  1. “唉?怎么没有午饭?”我一瞅时间,将近十三点,爷爷在看电视,爸爸妈妈和妹妹在睡觉,我匆忙地热了一个粽子,无奈地回到房间,草草当作今天的午餐。几天来,我发现老家的饮食作息甚与我不合,中午本应大饱一顿,却到晚上大鱼大肉。所以,肚子有点疼。

晚餐上,爸爸和奶奶就笑话我说,“中午饿了你不会自己煮来吃嘛,不是有火锅吗。”好吧,我承认自己是懒了点,回老家确实应该适应,而不是等着别人来为自己服务。但他们又甚是嫌弃地说,“饿了都不会自己找吃的。”批评我可以接受,但是这带着情绪化的抱怨,让我缄默不语,想着抱怨与情商肯定大有关联。对于自己的家庭成员,你是否能接纳他们的不完美?出言时,应想想,是否会伤害对方。

那时起,我明白我和弟弟生活在一个抱怨的大家庭中,在洗碗时我有声有色地给他介绍我的“抱怨理论”,他很赞同地大点头。尽管如此,我想要做出改变,让大家庭更美满,是每一个家庭成员应该身体力行的责任,而不是独自口头上操心。

不过我发现,这还是种地缘现象。我将妈妈那边与这边对比,小有认识。在外公外婆那边,最印象深刻的,就是关系好的几家人经常到各家去吃饭,逢年过节的,这是常事。大家会礼尚往来,关系紧密,说说笑笑,常是热闹。而相比这边就别有不同,串门不多,也少至他人家吃饭。从奶奶口中也略知一二家与家间的不愉快。一言以蔽之,奶奶这边,家与家之间存在猜疑,团结稍缺。

本例总结:所以不仅仅是我们一家,可能抱怨延伸的现象渗透在这片区域内,深刻影响这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情商很重要,它关乎人际关系,通过言行影响对方。在抱怨对方前,先停一停,想一想,自己是否有责任,我怎么说会更好,更有效?如果我不会,是不是可以请教搜索引擎,或者稍看点书?

三、抱怨始末:深层钻研

最小阻力原则(The Principle of Least Resistance):在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对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我们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

了解这条理论后,我们结合例(1)分析,会发现“抱怨”来的很合理:大多时候,大人们都很忙,做饭、工作,尤其在这过年热热闹闹红红火火时,汤鸡汤鸭、贴对联(工作环境),然后看到我们玩手机,哦(声调上扬),“又在玩手机了!”抱怨的同时,你很烦,我们俩也有点烦,但实际上你走后,事情很多很忙,你顾及不了我们那么多,我们玩手机实际上也并没有真正干预你做事(对底线的影响未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于是抱怨一两句是你采用的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

抱怨行不通,可能你要骂了,可惜有点晚。虽然你认识到他玩手机对他自己极其有害,可你无法意识到他的肆意玩乐对你有多大的影响,因而难以根本改变。当你想着“他毁了他自己!”时,最小阻力原则一直在默默奏效,不利于突破这一思考模式。

这似乎能解释我们为什么会倾向于选择抱怨,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法子?这时要引用NLP(神经语言程序学)理解层次(不要看名词很高大上,看懂后你会发现如获至宝)来提升我们的思维模式。这模式中对人们有六个分类,金字塔底端的“环境型”思考模式,是我们重点研究对象。




“环境”层,只能理解环境,典型思考模式是:“都是你们的错!”处在这一层次,我们只能看出问题来自于环境或他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仅困在这层,我们并不是想抱怨,而是除却环境和他人,我们什么都看不到。

这和所受教育,更多的和所看书籍、所触信息、所处阶级有关,面对生活工作的压榨和数字鸿沟(信息垄断),难以发生改变,自己还会影响别人,造成家庭氛围失活。因此,必须从金字塔上往下看,详见《认知红利》。

突破这一层,可以从小处开始。就像我对数学,抱怨它难,只会徒增厌恶,如果我采用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会发现自己学数学如此困难,是在数学难度大幅提升的同时,自己的能力没有跟上。我会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学会套路,找到自己的状态和方法,建立一个良性循环。

在家里,抱怨前可以尝试先沉默。未把握好语言的力量前,沉默是金,同时陪伴更是金。接着改变自己,去接触些改变自己思维模式的书,节约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更有价值的事上。最后才是指点他人,善意理性地看待身边的事物,透过现象表面思考原因,探寻事情发生和发展的根源,尝试和孩子一起改变,而不是撒手不管,让他独自面对信息时代光速更迭的滔天洪流。

 

荐书:

《认知红利》(一定要认真仔细地读!一定要读!改变思维模式,改变人生)

《深度工作》(对在职场的你一定大有帮助,虽然我不在职场但是我感觉对我自己很有用)

《富爸爸穷爸爸》(极致的财商教育课,让你和孩子从容面对未来)

 


 

荐书:

《认知红利》(一定要认真仔细的读!一定要读!改变思维模式,改变人生)

《深度工作》(对在职场的你一定大有帮助,虽然我不在职场但是我感觉对我自己很有用)

《富爸爸穷爸爸》(极致的财商教育课,让你和孩子从容面对未来)

 


 


评论
Top

© 你是荧光编织的闪耀诗篇 | Powered by LOFTER